贾敬龙:新型疫情下的ICU平面布局改进

在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日益肆虐的关键时期,ICU作为重症监护病房对收治和治疗重症患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内部功能布局、流线设计、院感控制的好坏等将直接影响着治疗效果和疫情控制和传播,如何针对这种特殊情况,优化梳理传统ICU平面布局的不足和隐患,以满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需求则是摆在医院建筑设计师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举国抗击新型肺炎疫情的大决胜战中,全国许多设计院和设计师都在第一时间发表了一些关于抗击新型肺炎医院建筑应如何应对的文章,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意见和设计理念,作为一名医院建筑设计师,主要在ICU平面布局改进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贾敬龙(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三设计分院副院长)

应急重症监护病房(ICU)担负着疫期重症患者艰巨而繁重的治疗抢救任务,从救治效率和院感角度,应与手术室、快速病理、检验、血库、中心消毒供应室(CSSD)、静脉配置中心(PIVAS)等有方便的交通流线联系。通过对现有《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传染病医院设计规范》中关于ICU院感描述和相关功能、流线规定来看,笔者认为真正抵御新型冠状病毒传染病侵袭和传播尚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亟需根据已出现的疫情感染特点,分析其薄弱环节,有必要全面系统梳理ICU相关布局和流线等相关问题,完善细化相关条文,对满足日益严峻的疫情要求十分有必要。要想全面系统梳理与疫情相关的ICU功能布局和流线等问题,必须先期分析传统ICU布局中哪些不适应新型冠状病毒传染病侵袭和传播的不足之处,然后对症下药,一一解决相关问题。


9大隐患


传统ICU布局在应对新型肺炎疫情时有9大隐患

  • 传统ICU布局中缺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病应急医疗设施设计标准》提到的全新“清洁区”,将会对未来医院总体布局和ICU布局产生影响。

  • ICU功能分区及功能房间构成、功能流线设计尚应进一步系统梳理和细化

  • 应进一步优化清洁区,半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的划分,以满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病应急医疗设施设计标准》的要求。

  • 与ICU密切相关的基础抢救配套设施一站式配置不齐全或布置距离过远,增加了疫期交叉感染的隐患。

  • 负压隔离ICU病房房间数量偏少,无法满足疫情期间重症患者的救治需求。负压病房和负压隔离病房应满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病应急医疗设施设计标准》的要求。

  • 应进一步优化完善医务人员强制卫生通过的设计。

  • 没有针对疫情的特点布置,将维修区域位置布置在污染区,忽视了院感要求,存在交叉感染的隐患。

  • 对ICU建筑防火应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

  • 对ICU设计的人性化细节关注不够。


设计隐患的解决对策


1. 传统ICU布局缺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病应急医疗设施设计标准》中提到的“清洁区”的概念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病应急医疗设施设计标准》中明确规定对于医护人员应设置隔离区域(14天)作为清洁区,主要是避免医务人员交叉感染,切断医务人员的传播源。

医务人员的宿舍、换岗休息、隔离区作为清洁区设计理念的提出,主要是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及感染特点,避免医务人员感染蔓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在总平面布局中,应根据功能分区,在医技楼周围独立设置隔离区域(ICU的上风向)且宜与ICU建立专用交通联系。


隔离区域的功能房间构成:宿舍、餐厅、隔离宿舍区、公共活动室、卫生间、双走廊(隔离前走廊、隔离后走廊)图书室等。


隔离区域与ICU治疗区域之间建议预留20m隔离防护间距


2. ICU功能分区及功能房间构成、功能流线设计尚应进一步系统梳理和细化。


ICU功能分区的科学划分和功能房间的细致梳理构成至关重要,只有理顺各功能分区的洁污关系、内部的流线关系,才能确保在整体上ICU符合要求。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特点,避免交叉感染的原则。


ICU功能分区及房间构成建议

医生办公区(生活区):由医生办公室、会议示教室、休息室、更衣、值班室、男女卫生间、就餐室、新风机房等房间构成。


卫生通过区:由发衣换鞋(一次更衣)、男女更衣淋浴、二次更衣换鞋、换防护服室、脱防护服室等房间构成。


ICU大厅治疗区:由护士站、治疗室、换药室、处置室、病床(间距1.5~1.8m)、应急消毒室、UPS电源室、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暂存、打包间、器械库、库房、内镜清洗、消毒室、一次性物品库等房间构成。


重症患者治疗单元:由医生通道(1.8~2.1m)、患者通道(3.0~3.3m)、隔离负压病房(内含卫生间、缓冲间、传递窗等)、护士站、治疗室、处置室、生活垃圾、医院垃圾暂存、器械库、库房 、被服库等房间构成。


污物处理消毒区:由生活垃圾、医疗垃圾暂存、消毒室、消洗室、打包间等房间构成。


家属等候区及探视走廊:由家属等候区、男、女卫生间、接诊护士站、开水间、谈话间、视频交流间、探视走廊(1.8~2.4m)等房间构成。

ICU功能流线组织建议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特点,ICU建议包括如下功能流线:医生流线、患者流线、洁物流线、污物流线(含防护服流线)、探视流线以及医务人员隔离流线。


医生流线:室外医生办公入口→门厅(缓冲间)→医生生活区→卫生通过→缓冲间→ICU治疗大厅。


患者流线:室外患者专用出入口→ICU接诊区→缓冲换床→ICU治疗区域。


洁物流线:①中心消毒供应室活动→洁物通道→传递窗→ICU治疗区域。②一次性洁物→洁物通道→拆区→一次性物品库→传递窗→ICU治疗区域。


污物流线:①ICU治疗大厅→打包包装→医疗垃圾暂存间→通过专门污物通道送出。②ICU重症治疗中心→打包包装→清洗、消毒、打包→医疗垃圾暂存间→通过专门污物通道送出。③医生在半污染区脱防护服→传递窗→污染区→打包→通过专门污物通道送出。


探视流线:患者家属→家属等候区→更衣→换鞋→探视走廊→观察窗观看病人或通过电话进行沟通。


医务人员隔离流线:医疗人员从ICU治疗区域→半污染区→隔离走廊→清洁隔离区(14天)


防护服流线

1)设置一次性隔离防护服专用库房,拆包后进入一次性物品库,待医生卫生通过后领取防护服进入半污染区。

2)医生在半污染区脱防护服→传递窗→污染区→打包→通过专门污物通道送出。

3)应妥善处理一次性隔离防护服、污物的运出流线,应经污染区通过污物电梯打包消毒送出。


3. 应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病应急医疗设施设计标准》的要求,严格划分清洁区,半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从功能分区角度划分清洁区、半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主要是考虑从应急医疗设施平面布局上切断交叉感染源。从医疗流线角度提出医生流线,患者流线、就诊流线、住院流线、洁物流线、污物流线,主要是考虑从应急医疗设施流线设计上避免人流、物流交叉感染源。除严格划分清洁区,半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之外,缓冲间设计也尤为重要。所谓缓冲间即在半清洁区与半污染区之间、清洁区半清洁区之间、半污染区与污染区之间形成卫生安全屏障的间隔小室,面积不小于3.0m2


4. 与ICU密切相关的基础抢救配套设施一站式配置不齐全或布置距离过远,增加了疫期交叉感染的隐患。

ICU基础抢救配套设施尽量采用一站式服务,既有利于医疗救治也避免医患人流流动产生的交叉感染。建议基础抢救配套设施包括:血库、快速病理诊断、静脉配置中心、中心消毒供应室、洁净手术室、负压手术室、DSA、影像设备等。基础抢救配套设施的设计建议根据共享与关联的设计理念集中布置。


ICU与手术室尽量同层毗邻布局,ICU患者尽量不通过外部公共空间而直接由ICU内部到达手术治疗区域。


中心消毒供应室内部采用的物流系统洁污竖向物流井道的布置应满足院感的要求。


5. 未采用负压病房和负压隔离病房,系统存在空气感染的隐患。隔离ICU数量太少,无法满足疫情期间重症患者的救治需求。

空气气流单向组织和压差设计理念既保证了医疗空间的舒适性,又能从根本上解决气流感染的问题,是传染病医院设计的重点所在。


根据全国疫情的实际情况,大量危重病人对隔离ICU床位数的需求很大,目前,ICU设计一般只设计少数床位作为隔离ICU,其余均为大厅式治疗,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根据疫情情况,建议在ICU治疗区域中独立划分危重患者的治疗区域(内设置临终关怀室,与污物电梯毗邻布局),按加强护理单元配备相应应急医疗设施,隔离负压病房标准进行流程设计。


6. 应进一步优化完善医务人员强制卫生通过的设计。

根据以往ICU设计经验和平面布局来看,医生卫生通过设置比较简单,未按GB 50333-2013《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针对本次具有强烈感染的疫情特点,在院感控制方面就显得有些不足,在未来设计上需进一步完善。


医生卫生通过应在医生生活区与半污染区之间设置,分男女设置,先湿后干。医生进入患者治疗区域应严格经过卫生通过。此外,隔离服的进出流线应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隔离服从污染区到半污染区后隔离服的运出流线的处理问题应妥善处理。医生穿隔离服进入治疗区域,离开治疗区域也须经卫生通过后脱隔离服离开。医生卫生通过的规模、面积等相应要求可参考GB50333-2013《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


7. 没有针对疫情的特点布置,将维修区域位置布置在污染区,忽视了院感要求,存在交叉感染的隐患。

维修风险的设计理念是最小限度地控制感染传播和蔓延,使维修工作区域在非污染区布置,不宜受到污染区病毒侵袭,切断或减少患者对维修工人的感染途径。


设计中尽量将管井、检查井布置在非污染区,此外,应选用质量好、不宜损坏的检修设备和部件,避免使维修人员到污染区经常惊醒维修。


8. 建筑防火存有安全隐患,应进一步全面系统梳理。

针对快速应急装配式建筑的建造特点,根据GB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的要求,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病的特点,提出如下防火要点: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病应急医疗设施设计标准》中的应急医疗设施,根据应急管理部消防局下发的《发热病患集中收治临时医院防火技术要求》中明确规定这类建筑的耐火等级应为二级。作为以装配式围护结构组合的建筑耐火等级也应为二级。


GB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要求各功能分区之间应进行防火分隔。采用耐火极限2.0h的防火隔墙和1.0h楼板进行分隔。考虑到快速应急装配式特点,防火隔墙可采用200厚金属岩棉夹芯板隔墙、110厚钢丝网岩棉夹芯复合板、140厚单层双面夹矿棉硅酸钙板、123厚钢龙骨两侧钉双面石膏板(2×12mm+75mm(填岩棉容量100kg/m2)+2×12mm)等。


防火墙可选用240厚轻质混凝土砌块和150厚轻质混凝土墙。


吊顶可选用10mm钢吊顶格栅钢丝网抹灰。


防火卷帘应选用无机复合防火卷帘。防火分区处防火卷帘应选用特级复合防火卷帘。


疏散走道隔墙应采用耐火极限1.0小时防火隔墙,乙级防火窗进行防火分隔,其隔墙可采用100厚钢龙骨纸面石膏板隔墙。


ICU宜设避难间,使用面积不应小于25平米,并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IB50094-2014(2018年版)的要求。


ICU治疗大厅过大或附属房间穿套太多,是目前ICU大厅设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致使ICU大厅内部任意一点至安全出口距离超出防火规范要求。针对ICU 大厅疏散距离不足问题,可优化大厅平面尺寸,分散设置疏散门,使疏散距离满足规范要求。


9. ICU人性化设计细节关注不足

重症治疗单元内宜设置临终关怀室,让逝者有尊严的离去。


重症监护病床建议采用硬质隔断,减少彼此干扰。


让探视空间更富于家庭的温暖,充满亲情。


医生办公区应尽量具备直接对外的通风采光条件。


为了患者拥有良好的治疗心态和环境,尽量使ICU大厅患者能看到蓝天、绿化和色彩。


进一步关注ICU候诊大厅人性化等候空间的设计与陪护设施的完善。



ICU设计的前瞻性思考


  1. 针对疫情,从院感和人性化设计角度出发,建议在ICU区域内进一步整合儿童ICU、NICI、产妇ICU、重症ICU的布局,如有条件,最好将各子项ICU独立毗邻布局,做到共享关联。确有困难,可在ICU区域内分区独立设置,医务人员办公区和治疗设备共享。

  2. 根据目前医院接受患者情况,有的医院ICU全部作为疫情患者使用,有的医院ICU部分作为疫情患者使用,针对这种情况,尽量做到疫情感染患者和正常疾病患者均有独立治疗区域,两者不交叉。

  3. 针对疫情,应进一步发挥智能物流系统、物流机器人的作用,在特别危险区域,利用智能物流机器人代替医务人员进行工作,将极大减少感染机会,保证医务人员的安全。

  4. 应进一步研究ICU应急装配式设计、施工的技术导则。

  5. 根据疫情未来有可能再次爆发的可能性,政府应研究新建医院ICU平战转换的议案和既有建筑改造为应急医院作为ICU使用的议案和可行性研究,做到未雨绸缪,避免疫情爆发后的无序。

  6. 建议国家尽快出台针对传染疫情的ICU建设指南和设计标准规范。

  7. 满足院感的前提下,以JCI认证中ICU 评价标准为指南,设计建造更多符合国际标准的ICU是我们的方向和目标。

综上所述,ICU设计在院感控制中至关重要,只有在宏观和微观上深入研究医院院感可能出现的隐患并加以针对性地解决,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病毒的传播与扩散。本文通过对目前ICU布局的9个设计隐患到应对措施的简述,使我们深感疫情的严重性和紧迫性给设计院带来的设计挑战,也深感我们医疗设计师的责任与担当。本文仅从建筑专业角度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病应急医疗设施ICU的设计进行了思考,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2020年2月于泉城济南

来源:筑医台医养环境设计


文章分类: 医疗
分享到:
赞助商
登录